夸张的服装设计风格(服装设计风格有哪几种)
其实夸张的服装设计风格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服装设计风格有哪几种,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夸张的服装设计风格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说说你见过最夸张的广告是什么
我在深圳市发现公交车上贴有最夸張的广告。广告语是:到森鑫源职业中介所,化两元钱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广告语相当醒目。许多全国的人才都去森鑫源职介所去找工作。人员相当拥挤。
概念服装什么意思
概念服装一般是指突出了某个细节的设计,或者运用了新型面料,刻意夸张某个风格的图案等等。
1、服装(garments)穿于人体起保护和装饰作用的制品,其同义词有“衣服”和“衣裳”。中国古代称“上衣下裳”。最广义的衣物除了躯干与四肢的遮蔽物之外,还包含了手部(手套)、脚部(鞋子、凉鞋、靴子)与头部(帽子)的遮蔽物。
2、服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又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衣”字,在古代除了统指身上穿的衣服,另有广义和狭义两个解释。狭义上的衣,专指上衣;广义的衣,包括一切蔽体的东西。饰,以增加人们形貌的华美。服饰主要具有三方面作用:御寒、遮羞、装饰。它的产生和演变,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地理、历史以及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都有密切关系,相互间有着一定影响。各个时代、不同民族,都有各不相同的服饰。
我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称号。自夏、商起,开始出现冠服制度,到西周时,已基本完善。战国期间,诸子兴起,思想活跃,服饰日新月异。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服饰愈益华丽,形制开放,甚至有袒胸露臂的女服。宋明以后,强调封建伦理纲常,服饰渐趋保守。清代末叶,西洋文化东渐,服饰日趋适体、简便。
为什么时装走秀会穿出的衣服都那么怪
400年间,时尚潮流由洋娃娃传递
说起时装秀,不得不说的一个城市,巴黎。1391年,法国王后伊莎贝拉用木材和粘土制成真人大小的人体模型,穿上新颖的宫廷服装,作为礼物赠送给英国王后安妮。这种玩偶当时被称为“时装玩偶”,它与今天陈列在时装店的人体模型已经十分相似了。
自此以后400多年间,“时装玩偶”在欧洲盛行,逐渐成为礼仪风俗。不少国家的上层社会以摹仿法国宫廷的衣着打扮为“时髦”。服装设计师也会将穿着自己设计的衣服的玩偶模特送给客户,以推销自己的服装。19世纪在美国和英国还先后举办了玩偶时装展,令人耳目一新,被认为是现代时装表演的前身。
△19世纪的玩偶模特儿
19世纪40年代,“高级时装之父”查尔斯?沃斯沃斯在巴黎一家销售羊绒披巾、大衣及装饰品的商店里工作,他把模特从玩偶换成了真人,取得了良好的推销效果。
用时装表演的形式来促销时装很快被业内认可,成为时装设计师向顾客展示最新款式设计的最好方式。当时模特表演仅仅是穿上时装,在客户面前即兴的走走停停,让客户看清楚时装的面料和花色而已,并没有什么走台的标准。
1900年,巴黎时装协会主席帕奎(Paquin)夫人在巴黎举办庞大的时装展示会,把当时模特展示的场地从平地移到了舞台上,为正规化时装表演开了先河。
几年后,在美国举行的一次大规模时装表演中,大厅中搭起了一个大型平台,一直延伸到观众面前的伸展台,这种伸展台实际上就是T型台的初次运用,它可以使模特儿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施展迈着大长腿的猫步,也让观众能较长时间更细致地看到服装的款式结构、色彩搭配和面料质地等,这种独具匠心的创举一直沿用至今。
时装勾搭上了艺术,就开始凌乱了
说了半天服装模特的历史,其实壹读君(yiduiread)要说的重点是,你现在频繁看到的“出乎意料”的服装设计,也不是近来才有。那些颇具创新思维和艺术性的设计风格在上世纪30年代就有了。比如,打破艺术与时装的隔墙的超现实主义服装设计。
首先我们大概来看看超现实主义是啥意思。超现实,顾名思义就是与现实情况相反,其基础为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挖掘一个人的真面目看表面的东西是没用的,得了解这人的潜意识,比如说梦境。
超现实主义基于此,核心就是脱离现实,回到原始状态,强调人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要感性,不要理性。你觉得梦境总是荒谬的?超现实主义的东西你看了觉得荒谬就不足为奇了。这种放飞脑洞、不循规蹈矩的新思潮很快影响了时装业。
△服装界超现实主义创始人艾尔萨?夏帕埃里30年代设计的龙虾裙
这种款式到现在还不过时,不信你看↓
△掌握时尚界生杀大权的安娜?温图尔在2012年MetBall上穿的裙子,那一抹蟹钳
夏帕埃里设计的高跟鞋帽子在当时也非常典型↓
关键是,她设计的这些东西真的有上流人士穿出去过以及赞赏过(当时女装设计师所经营的多是针对高端客户的一对一高级定制业务,客户都是高大上人士)。这种设计风格在诞生之初即便只有少数支持者,也足以凭借支持者的社会名望和财力支持使设计师立于不败之地。
事实是,这种艺术性的时装设计风格在当时确实大火。但是随后战争的到来阻断了夏帕埃里的工作,战后她很快也宣告退休。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设计师愿意挑战她创下的辉煌,于此同时,超现实主义这种艺术流派在战后也因领导者的去世而式微。
战后,各种艺术风格应运而生,野兽派、未来派、立体派、抽象派等等,时装面貌越来越纷繁复杂,使得战前曾经惊世骇俗的超现实主义女装变得平庸无奇。到了80年代中期,时装发展的脚步放慢,开始重新追溯历史,重拾昔日曾带动时尚潮流的各种艺术风格。超现实主义艺术又在此时复兴。
为什么时装秀上的造型越来越荒谬?
最近这些年,时装表演形式更加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秀场上出现越来越多让人捉摸不透的艺术性设计,实用性几乎为零。
那是因为时装秀不再像它刚开始那样只是单纯地营销要卖出去的服装,更多的是偏向艺术上的审美和创新,而不是实用性功能。从这一点上看,模特身上穿的东西和展览里的艺术品意义差不多。
虽然设计师并不指望有谁会花钱买下自己设计的这些“奇装异服”,但是展出这些服装是要花不少钱的——平均一场秀要花费大约4万美元。这些秀的作用在于宣传自身品牌,以及让别人了解设计师的风格,甚至碰撞出艺术的火花或者更多设计的灵感。
每个季度展出的系列都会有特定的主题,航海风、乡村风、维多利亚风……当秀结束以后,这些东西会被时尚界人士转化成能穿的款式,在成衣店或商场里售卖。T台上那些服装的颜色、面料和大概的审美会保留,但那些怪异的特点,比如走秀的模特头上戴一个手提包这种东西会被砍掉。
当然,这些不实用的服装还是会等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那就是明星或者巨富,偶尔会穿着设计夸张的服装出现在公众面前。
基于这些服装的不实用性,零售商们也不会着重看模特身上穿的东西有没有销售的前景,他们更关心哪场秀赢得媒体和观众的关注,以及这场秀背后的设计师是谁。
就算某个秀上的服装款式真是雷死人不偿命,时尚媒体们也不会有什么针对这个设计师的不好言论——品牌都是各时尚杂志的大金主,没人想惹这个麻烦。这样一来,设计师在尽情挥洒自己的才华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还会有什么顾忌呢?于是越来越多疯狂的设计出现在秀上。
再说了,时装周里,看秀的时尚界人士一天跑了七八场秀是正常的事,如果场场秀都是正常实用的衣服,看个两天就看吐了,这个时候你就会觉得给模特头上戴个水桶的设计师是多惹人爱了。时装秀上,那几个响当当的大品牌不来点大众眼中的不和谐配色、图案和风格,都觉得这场秀没意思。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