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歌文天祥(文天祥的故事有哪些)

正气歌文天祥(文天祥的故事有哪些)

大家好,正气歌文天祥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文天祥的故事有哪些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正气歌文天祥和文天祥的故事有哪些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文天祥《正气歌 》的主旨

《正气歌》感情强烈,既是赞歌,又是战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正气歌》是南宋的著名的爱国诗人的诗作。此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元统治者囚于燕京监牢里的一个小土室内写成的。

这首五言古诗共六十句,是围绕着“正气”着笔、展开的。

a、写历代英雄人物的“正气”。诗人在诗中,一连列举了历史上十二位英雄人物的事例,他们为了自己的信念,而坚决斗争,至死不屈。之所以能这样,就在于他们具有可贵的“正气”,也就是爱国主义思想。

b、把“正气”视为人类最崇高的道德。诗人认为,不论古今,不论生死,只要有了“正气”,有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就会置身死于肚外。诗人也正面对着各种迫害、秽气、毒气,但并没有被困倒,反而更加坦然、顽强地活下去,诗人认为正是因为自己具有这股正气的缘故:崇高的民族气节。在这里诗人把“正气”摆到了极为崇高的地位。

《正气歌》,前半部分历数乾坤正气的历史表现,后半部分为自序。诗中所写的“正气”,毫无抽象之感。诗中也没有故作豪言壮语,却令人肃然起敬。

诗人在诗中所表现的那种英雄气概和民族气节,也是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并需要的。

这首《正气歌》从开篇到结束,至始至终贯穿着一种正气的精神。即: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有了这种横贯日月、直冲斗牛的正气,就可以抗击一切邪恶。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这种“正气”,就是深厚的爱国情感,崇高的民族气节。这种“正气”也正是炎黄子孙的所崇尚的民族精神。

诗人本身所具备的人格魅力,为历代百姓所崇尚、敬重。

文天祥是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也是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元军渡江侵宋,他毁家纾难,在赣州,起兵勤王。次年,元军包围临安,朝廷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赴敌营谈判,被拘留。不久他从镇江逃脱,历尽千辛万苦,渡海南归。拥戴益王(宋端宗)登位,出兵江西。1278年在五坡岭兵败被捕,前往燕京被囚禁了三年之多。期间远,世祖忽必烈亲自出面劝降,但文天祥丝毫不畏威胁利诱所动,1282年,47岁的文天祥慷慨就义。

无论是文天祥的诗作中所反映出的“正气“精神,还是他本人在抗元斗争中出生入死的艰难历程,以及面对生死人坚持抗击一切邪恶胁迫,视酷刑如糖浆(“鼎镬甘如饴)、置生死于度外的无畏精神,都表现出诗人自身的人格魅力。

南宋所处的历史背景,也需要文天祥式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英雄。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长期尖锐的时代,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军攻陷宋都汴梁(开封),占领了北方大片土地。第二年,金军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结束。同年,宋钦宗之弟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河南商丘)称帝,后来定都临安(杭州),这就是南宋。南宋和金讲和,形成了宋金对峙的局面,这是居住在蒙古高原的蒙古族强大起来,蒙古各部落由成吉思汗统一后,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

处在这种历史背景中,封建统治者需要有正气的人才将领,而平民百姓渴望和平,更是敬重民族英雄。不仅是文天祥,当时有名的杨家将,也成了老百姓口头流传并拥戴的英雄人物。

文天祥正气歌原文及译文

文天祥正气歌原文及译文如下: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天地之间有一股堂堂正气,它赋予万物而变化为各种体形。

在下面就表现为山川河岳,在上面就表现为日月辰星。

在人间被称为浩然之气,它充满了天地和寰宇。

国运清明太平的时候,它呈现为祥和的气氛和开明的朝廷。

在危难的关头,一个人的气节才能显露出来,他们的光辉形象见于画册,传之后世。

在齐国有舍命记史的太史简,在晋国有坚持正义的董狐笔。

在秦朝有在博浪沙派刺客拿铁锥刺杀秦始皇的张良,在汉朝有出使匈奴被扣留却拒不投靠的苏武。

战败被俘的严颜不惧斫头,嵇绍为保卫武帝,血溅御衣而死。

表现为张睢阳誓师杀敌而咬碎的齿,表现为颜常山仗义骂贼而被割的舌。

有时又表现为避乱辽东喜欢戴白帽的管宁,他那高洁的品格胜过了冰雪。

有时又表现为写出《出师表》的诸葛亮,他那死而后已的忠心让鬼神感泣。

有时表现为祖逖渡江北伐时的楫,激昂慷慨发誓要吞灭胡羯。

有时表现为段秀实痛击奸人的笏,逆贼的头颅顿时破裂。

这种浩然之气充塞于宇宙乾坤,正义凛然不可侵犯而万古长存。

当这种正气直冲霄汉贯通日月之时,活着或死去根本用不着去谈论!

大地靠着它才得以挺立,天柱靠着它才得以支撑。

《正气歌》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处境下作的

1276年阴历正月十八日,伯颜元军进抵距临安只有30里的皋亭山,右丞相陈宜中畏敌逃遁。正月十九日,朝廷临危授命临安知府文天祥为右丞相,前往皋亭山议降。掌权的太皇太后谢氏授意如能谈成,可以让小皇帝向忽必烈称侄子,实在不行,称孙子也答应。正月二十日,文天祥面见伯颜,说自己只议和,不议降,并要求元军先撤兵,后谈判。伯颜大怒,扣押了文天祥。正月二十一日,谢氏率南宋君臣举国投降。

1276年阴历二月初九日,誓死不降的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出发前往大都(今北京)。中途在镇江停留时,文天祥与同伴共12人于二月二十九日夜设计逃脱,历尽艰险经仪征、扬州、通州(今南通)乘船回归南宋故土。在长江口绕道先北后南迂回航行时,文天祥在船上写下了赤诚感人的诗篇《扬子江》:“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文天祥终于回到浙江温州。此后,不肯降元的官员们拥立已经降元的南宋恭帝的幼弟为帝,建立了苟延残喘的小朝廷。南宋故土一度只靠文天祥率军独撑残局,终于寡不敌众,于1279年阴历十二月二十日在广东海丰的五坡岭兵败,再次被俘。元军押着文天祥,走海路经珠江口外的零丁洋,去进攻南宋小朝廷最后的基地崖山(今广东省新会县海域)。文天祥在敌船中写下了《过零丁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即出自此诗。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1279年阴历十月初一日,文天祥被押送抵达大都,安置在馆驿。元世祖忽必烈很赞赏文天祥的才干,他派已降的南宋恭帝及多批降臣前来劝诱,文天祥不为所动,严词拒绝,后于十月初五日被关进兵马司牢房(在今府学胡同)。

文天祥在关押三年期间,书写了几百篇诗词文章,以抒发爱国之情。1281年夏季,在暑气、腐气、秽气等七气的熏蒸中,文天祥慷慨挥毫,在牢中写就了千古流传、掷地有声的铿锵之作《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唯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1283年初,元朝侦知有人联络数千人,要起兵反元,营救文天祥。1月8日,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提审,作最后的劝降,并许诺授予丞相官职。文天祥告诉忽必烈:“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今北京交道口南大街)被杀害,终年48岁。文天祥在刑场写下了绝笔诗:

昔年单舸走维扬,万死逃生辅宋皇。

天地不容兴社稷,邦家无主失忠良。

神归嵩岳风雷变,气哇烟云草树荒。

南望九原何处是,尘沙黯澹路茫茫。

衣冠七载混毡裘,憔悴形容似楚囚。

龙驭两宫崖岭月,貔貅万灶海门秋。

天荒地老英雄丧,国破家亡事业休。惟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

OK,关于正气歌文天祥和文天祥的故事有哪些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