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的火把(《七月火把节》歌曲)

火把节的火把(《七月火把节》歌曲)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火把节的火把这个问题,《七月火把节》歌曲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火把节的火把怎么制作

火把节的火把怎么制作

火把节的火把怎么制作,下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彝族会点燃大量的火把,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一般在一些地方或作为特色活动,面我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火把节的火把怎么制作

火把节的火把怎么制作1

火把的制作分为制作火把和制作燃料,以下是具体步骤:

所需工具:木棒,斧子,树脂,松果,小刀,杯子。

1、首先,把树上的树脂刮在杯子里。

2、然后再捡一个松果。

3、把杯子放在篝火旁边,将里面的'树脂融化。

4、融化后,把松果放进去,沾满树脂。

5、这样,火把的燃料就做好了,这种燃料可以燃烧很久。

6、把木棒的一端用斧子劈成两半。

7、再劈一次,这样就成了四半。

8、把沾有树脂的松果塞到这四半里。

9、用小枝条引火。

10、慢慢的就烧着了。

11、这样一个火把就做好了,可见效果不错。

火把节的火把怎么制作2

一、把不用的衣物撕成条或剪成条。每条大概5cm款,30cm长。用自然材料(棉)做的衣服,因为可以容易吸收助燃剂,不容易滴下。

二、在一根木棒(用钉子或订书钉)上固定一圈破布,把布绑紧。

三、不断做这个步骤,直到木棒上5-12.5cm长度被布覆盖了。

四、在桶里装上自选助燃剂(煤油、食用油、火把油、汽油等等)。在木棒上的布上加足够的量。

五、把木棒放置几小时,让助燃剂干掉。火把远离可燃物品。

六、如果地方合适,就把木棒插在地上,否则就用手抓着,远离草堆和泥土,准备好就可以点火了。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的什么的象征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彝族的图腾崇拜是火,象征似火一般的热情和生生不息,彝族举行火把节是图腾崇拜的一种仪式。

火把节由来传说不一。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首领集会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以精明的智慧和对丈夫执着的爱恋,找到丈夫的尸体并顺利安葬,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石林彝族撒尼人视火把节为纪念民众与恶魔斗争胜利的节日;武定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彝族各村寨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驱除邪恶,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体现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第一天为"都载",意为迎火。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打牛宰羊杀猪,以酒肉迎接火神,祭祖,妇女还要赶制荞馍、糌粑面,在外的人都要回家吃团圆饭,一起围着火塘喝自酿的酒,吃坨坨肉,共同分享欢乐和幸福。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打燧石点燃圣火,由毕摩(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由家庭老人从火塘里接点用蒿杆扎成的火把,让儿孙们从老人手里接过火把,先照遍屋里的每个角落,再田边地角、漫山遍野地走过来,用火光来驱除病魔灾难。最后集聚在山坡上,游玩火把,唱歌跳舞,做各种游戏。

火把节第二天为"都格",意为颂火、赞火,是火把节的高潮。天刚亮,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带上煮熟的坨坨肉、荞馍,聚集在祭台圣火下,参加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一起,组织赛马、摔跤、唱歌、选美、爬杆、射击、斗牛、斗羊、斗鸡等活动。姑娘们身着美丽的衣裳,跳起"朵洛荷"。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黑体拉巴勤劳勇敢、英俊潇洒的形象选出美男子。选出像妮璋阿芝那样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美女。当傍晚来临的时候,上千上万的火把,形成一条条的火龙,从四面八方涌向同一的地方,最后形成无数的篝火,烧红天空。人们围着篝火尽情地跳啊唱啊,一直闹到深夜,场面盛大,喜气浓烈,因此享有"东方狂欢节"的美誉。当篝火要熄灭的时候,一对对有情男女青年悄然走进山坡,走进树丛,在黄色的油伞下,拨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彝族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的第三天,彝语叫"朵哈"或"都沙",意思是送火。这是整个彝族火把节的尾声。这天夜幕降临时,祭过火神吃毕晚饭,各家各户陆续点燃火把,手持火把,走到约定的地方,聚在一起,搭设祭火台,举行送火仪式,念经祈祷火神,祈求祖先和菩萨,赐给子孙安康和幸福,赐给人间丰收和欢乐。人们舞着火把念唱祝词,"烧死瘟疫,烧死饥饿,烧死病魔,烧出安乐丰收年"以祈求家宅平安、六畜兴旺。这时还要带着第一天宰杀的鸡翅鸡羽等一起焚烧,象征邪恶的精灵和病魔瘟神也随之焚毁了。然后找一块较大的石头,把点燃的火把、鸡毛等一起压在石头下面,喻示压住魔鬼,保全家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牛羊肥壮。最后,山上山下各村各寨游龙似的火把聚在一起,燃成一堆大篝火,以示众人团结一心,共同防御自然灾害。

彝族特有的节日就是火把节,火把节究竟是怎么过的

我们都知道火把节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6月24日就会在彝族地区举行,它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火把节的起源

火把节的起源与人们对火的崇拜有关,它的目的也是期望用火来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并且有着这样的说法:相传在远古时候,天上的大理神思恩惹阿比和地上的大力士俄体拉巴比赛摔跤。思恩惹阿比战败后却在天上搬弄是非,于是天神大怒,向地下撒下许多害虫,破坏人们的庄稼,导致人们颗粒无收,民不聊生,于是俄体拉巴带领大家用火来驱虫驱害,最终战胜了天神。也就有了“火把节”。

火把节的风俗

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传说这天二十八星宿刚好绕天空一周,相当与一年刚好轮回一次,所以火把节相当于彝族的新年。在火把节期间人们会以于松木和松目子扎成大火把竖在寨子中,各家各户在门前竖起小火把,在入夜时分点燃,整个寨子灯火通明。同时,人们还会手持小火把在田间、宅子外绕行,将火把插在田间地头。寨子里的男男女女围绕这火把载歌载舞,彻夜不眠。彝族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在这期间期间,人们还会开展斗牛、赛马、摔跤、歌舞表演等活动。

如今,火把节也不只是彝族同胞欢聚节日的载体,它独特的文化风情、特色民族活动,也成为更多人了解彝族文化的窗口,大家向往参与这场饕餮盛宴。因此,每年火把节,都有四面八方的人来到彝族地区,去探索更多神秘古老的彝族民族文化,感受彝族人民的风土人情、吃特色的彝族美食.....

什么是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1、火把节习俗和传说的形成,与族源相同的彝语支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有关,其中尤以对火的信仰有更直接的联系,在西南彝语支各民族的火把节活动中仍保持着以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灾,灭虫保苗、催苗出穗、祈求丰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其间的民俗心理和信仰观念就是趋吉避凶。

2、火把节传说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不同层级的历史累层,与这个节日在西南各民族民间长期发展是相同步的,火把节的传说在其久远的流传中不断衍变,甚至影响到了某些地区的节俗,使原生态的、“祭祀性的”火把节也附着上了“纪念性节日”的衍生涵义;

3、火把节还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叫星回节。五代时蜀国佚名氏所作的《玉溪编事·震旦》记载:唐时南诏(指南诏国统治者)以十二月十六日为星回节,是日游于避风台,命清平官赋诗。

“星回”一词,《礼记·月令·季冬之月》上有记载:“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孔颖达解释说:“谓二十八宿随天而行,每日虽周天一匝,早晚不同,至于此月,复其故处,与去年季冬早晚相似,故云星回于天。”星回“一词源自白语,即xinl(柴)huix(火)。

关于火把节的火把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