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诗玛是什么人(阿诗玛简介)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阿诗玛是什么人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阿诗玛是什么人的知识,包括阿诗玛简介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阿诗玛是什么意思
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的经典传说,是一个人名。
阿诗玛(Ashima)是中国云南省彝族传统民歌《阿诗玛》中的主人公。这首歌曲以阿诗玛这个女性角色为中心,讲述了她的爱情故事和命运。阿诗玛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彝族女子,她美丽善良,聪明机智,是彝族文化的象征。
《阿诗玛》是中国彝族文化中非常著名的民歌,以其优美动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而闻名。这首歌曲也被广泛传唱和演绎,成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中,阿诗玛也经常被用来形容美丽、坚强和勇敢的女性形象。
阿诗玛对后世的影响
1、传承和弘扬少数族音乐文化:阿诗玛的音乐作品深受少数族传统音乐的影响,她以独特的嗓音和演唱方式,将少数族的音乐文化传承和展现给了更广泛的观众。她的音乐作品中融入了传统的呼麦、马头琴等乐器,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和欣赏少数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2、推动少数族文化走向世界:阿诗玛的音乐作品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她曾多次参与国际音乐节和演出,将少数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展示给了世界各地的观众。她的音乐作品使更多的人对少数族文化产生兴趣,促进了少数族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
3、影响了后世音乐人和歌手:阿诗玛的音乐作品以其深情的演唱方式和真挚的情感而深深地触动了很多人的心灵。她的音乐风格和独特的嗓音给后世的音乐人和歌手带来了启发和影响,许多人尝试通过自己的音乐作品传达出类似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阿诗玛是什么人有什么传说
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
小石林有一个“阿诗玛”石,风风雨雨,她都在那里翘首以待,等待阿黑哥的到来。
相传土司热布巴拉家向阿诗玛家提亲,没有结果,便把阿诗玛抢走。这事被阿黑哥知道了,他翻过七七四十九座山,从远方牧场匆匆回去救阿诗玛。回到家后,阿诗玛已被抢走三天三夜了。他又骑上神马跨过九九八十一条河赶到热布巴拉家。经过几番周折,终于救出了阿诗玛。
阿诗玛和阿黑哥欢天喜地,骑马踏上归途。他们不知走了多少路、跨过几条沟、翻了几座山。天黑下来了,风大起来了,为了早日到家,他们顾不上这些,还是继续往前走。走着走着,一阵乱风过后,天上乌云滚滚,四野雷声隆隆,眼看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他们只好双双下马,但在黑夜里什么也看不见,结果两人迷了路。这时风又大,雨又急,看是看不见,喊是喊不应。山洪下来,水越来越深,他俩走散了,谁也找不到谁。洪水渐渐退去后,阿诗玛和阿黑哥又碰到一起,但两人都已迷失方向。他们正犯愁时,一只嗡嗡叫的小蜜蜂朝他们飞来。蜜蜂围绕他们转了三圈后,开始讲话了:“嗡嗡嗡,嗡嗡嗡,今晚就来家歇,我家就在岩洞中。”于是阿诗玛同阿黑哥朝着小蜜蜂飞的方向走去。
蜜蜂领着阿黑和阿诗玛进了石林,这里又湿又滑,阿诗玛伸手想找个癞石头扶扶,不料一下粘在了崖壁上,再也下不来了。她只好伤心地对阿黑哥说:“阿黑哥啊阿黑哥,快快想法救下我,去找白猪、白公鸡,拿来祭献神爷。”
阿黑哥听后,又伤心又着急,他擦干眼泪,又翻过四十九座山,八十一条河,最后找来白公鸡,但是走遍九村十八寨,就是找不到白猪。没办法,他只好找来一头黑猪,又到山上挖来一筐白泥巴。他把泥巴和成浆,涂在黑猪身上充白猪,这样白猪和白鸡都有了。可就在他高高兴兴准备回石林时,由于连日奔波太疲倦了,爬过最后一座山后,一坐下来便睡着了。这时,没斯帕玛(老天爷)又下起一场大雨,雨水把他从梦中浇醒,过去看猪时,黑猪身上的白泥巴早被雨水冲得干干净净。崖神祭不成了,阿诗玛也救不下来,阿黑后悔莫及,他呼天唤地大哭一场,但崖神不松手,阿诗玛就永远粘在那块大石头上。天长日久,在雨水的不断冲刷下,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个样子。阿诗玛石像旁的那一池水,就是当时把白猪冲成黑猪的那场雨水积下的。
阿诗玛是什么民族是什么人
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的经典传说中的主人公。生活在叫阿着底的地方,一个贫穷的家庭中,阿爹阿妈希望女儿像金子一样发光,因此给她起名阿诗玛。
她渐渐地长大了,像一朵艳丽的美伊花。阿诗玛绣花包头头上戴,美丽的姑娘惹人爱,绣花围腰亮闪闪,她能歌善舞,那清脆响亮的歌声,她绣花、织麻样样能。
聪明、善良、美丽的阿诗玛与勇敢憨厚的牧羊人阿黑相爱。头人的儿子软硬兼施地阿支追求阿诗玛并将她关进牢笼逼婚,阿诗玛坚决不从。
阿黑赶来相救,妒火燃烧的阿支,放出洪水吞噬了这对恋人。最后,阿诗玛回归大自然--变成了一座美丽的石像,永驻石林。
扩展资料:
1、阿诗玛以民族歌曲表现形式表现彝族人民
《阿诗玛》是流传在彝族撒尼人民口头上的一支美丽的歌,是撒尼人民世世代代的集体创作,它充分体现了撒尼人民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人情。
《阿诗玛》的原形态是用撒尼彝语创作的,是撒尼人民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集体智慧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2、阿诗玛这个人物的影视艺术表现形式表现彝族人民
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阿诗玛》,于1982年获西班牙桑坦德第一届国际音乐最佳舞蹈片奖。
自此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搬上荧屏,开始享誉海内外。从那时起,一个勤劳善良、能歌善舞、不畏强权的阿诗玛形象,活在了国人的心中,另有同名的香烟和景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阿诗玛
阿诗玛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人物
阿诗玛是彝族的人物。
《阿诗玛》是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支系撒尼人的叙事长诗。它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的故事。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2006年,阿诗玛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彝族,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根据《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书记载,彝族自称"尼",古代汉语"尼"发音为"夷",故汉文记载多称"夷"。1956年,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称期间,彝族派代表进京会见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后给出建议,由于"夷族"之称带有贬义(蛮夷),便将"夷"改为"彝",意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故把"夷族"改为"彝族"。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的云、贵、川三省,总人口约900多万,中国户籍登记的有871万4393人(2010年),越南、老挝、缅甸等国还有近百万人口。
彝族支系繁多,有诺苏、聂苏、纳苏、乃苏、聂祖、罗婺、阿西泼、阿细、撒尼、尼颇等自称。上述自称中,诺苏、聂苏、纳苏、聂祖在彝语中本义完全相同,因方言差异用汉字表音写出时不同。诺苏是彝族当中最大一支(其自称简称也通用"尼"、"诺"),主要分布在四川凉山地区。各地彝族方言间无法进行直接沟通,但有30%-50%左右的相同或相似词汇,有相同或相似的语法结构,普遍都存在宗教仪式主持者"毕摩",有共同的传统节日"火把节"。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